这个时代发展的实在太快,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我们会担心自己被取代。上一次辛老师来上课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过了三十岁或者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的设计师都有一种恐慌,自己的精力在下降,实际的能力跟新员工比好像也没有质的区别,该怎么办呢?
这是工作5年以上设计师的烦恼,5年以下的设计师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新人设计师,不管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转行过来的,面对的问题都是如何快速提高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二是工作了两三年的设计师,他们面临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职业上发展的更好。
面对这三类人群,今天我就来说一说我对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设计师发展的建议。
我们把设计师分成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指工作年限,更多的是达到的段位,有可能一个工作了10年的设计师能力还处在三年级的水平,那么他依然是一个三年级的设计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不同层级的设计师所对应的能力标准。
能力衡量标准图,这张图借鉴了腾讯、百度的标准,实际上他们的更为复杂,我经过提炼,觉得拿这六个主要维度也就够了,分别是:行业深度、沟通、专业能力、动力、视野和经验。
一年级的设计师
主要人群是刚毕业的学生、转行人员,这部分设计师除了“动力”象限比较强以外,其他的都比较薄弱,这跟接触行业的时间太短有关,做过的项目也比较少。对这个阶段的设计师,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一般只要求具备初级能力。
一年级的设计师的最大竞争力就是“动力”了,动力主要是指在专业上的积累、习作、研究APP、参加一些比赛等等。新人缺乏项目和经验,行业深度和视野更是几乎不可能具备的,动力就成了面试官衡量你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了。
我说一个真实的例子,我38期有个学生,他是82年的,以前干销售,要转行做交互设计。其实我是不愿意带他的,我觉得这个难度太大了。结果呢他最后还是转行成功了,他很打动面试官的一点就是动力很足,经常给张小龙写信,吐槽自己发现的微信的不足之处。
这位学生让面试官看到了他对设计师工作的真正热爱以及付出的努力,从而赢得了工作的机会。
这个阶段另一个比较能打动面试官的是沟通能力,我讲课这些年,学生大几千,我发现讲话是否具备清晰的逻辑,是否具备说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年级设计师
处在这个阶段的设计师动力可以有,不过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点了,项目能力和专业能力是主要的了,沟通能力和视野也要进行相应的提升。三年级这个阶段要锻炼的就是实打实的能力,所以简历上一定要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写出来,做了什么项目,对于项目的贡献是什么。三年级想加分的话,沟通是个很重要的点。
1.专业能力:在面试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说清楚对项目的贡献,提升了哪些数据,带来了哪些改变以及在项目里的输出物。描述自己扮演的角色,给团队带来的改变。
2.方法论的输出:到了三年级,必须要有方法论了,比如我们评判视觉的时候不能再用诸如“看起来有点怪”之类的字眼,而是从清晰的设计方法来说“一致性有问题”“识别度有问题”“没有反应品牌形象”等。
一个东西拿过来怎么评估效率,流畅度、层级、加载度、满意度的评估、用研的导出都是要清楚的。自己做的方案是基于什么论据做出来的,基于需求、基于目标、基于场景的高频率还是低频率,从中推导框架,最后再论证合理性,给用户做测试,这就是设计的科学性,是方法论的东西。
3.综合看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时候要关注信息背后的适配环境,不能生搬硬套理论,不然很多经典理论也是错误的。比如“少即是多”,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快,我们特别繁忙,我们被大量的信息骚扰,所以我们需要简单精确的信息,这是我们喜欢的。在这种环境下,“少即是多”是真理。但是在信息传播慢的时代呢,我们是缺乏信息的,我们渴望更多的信息,“少就是少,不会是多。”
4.沟通能力:包括基本沟通和专业沟通
什么是基本沟通,如果现在我们做一个虚拟面试,给你一分钟时间,你能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讲明白?我建议所有的设计师都应该练一练一分钟自我介绍,这非常重要。我们在线下做过做过这样的练习,这包括很多,不仅仅是说话,表情、动作。服务设计里常提到触点,产品和人有第一次的触点,服务和人有第一次的触点,你和面试官或者和别人的交流也存在第一次触点,你的微笑、用词、断句的方式、外表都是。
专业沟通:一个设计师刚进入企业,应该了解企业里面不同的角色和定位,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这样沟通才会更加顺畅。比如市场人员,要的是产品的功能和卖点;设计组要的是基础质量、魅力质量、品牌竞争以及一致性;开发人员想要的是稳定、移植、拓展、模块化、标准化。
我来讲一个原来工作里的一个案例,我以前做一个设计类的推动,是一个创新类的产品,跟省电相关的,是一个省电的工具。我拿到了之后觉得这个省电产品做得太复杂了,于是大笔一挥,把我认为多余的功能都砍掉了,因为我当时做了用户研究,发现用户对于省电产品的理解都很简单,他们觉得省电产品装了就应该省电,开启省电产品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一两个按钮就能解决。太炫酷的功能给用户也没有用,于是就砍掉了一些创新的功能。
砍完之后跟开发开会,没想到他们一致反对,甚至一些跟我关系不错的都站出来反对,我当时就觉得不太对劲。因为什么呢?难道我做的不对吗?不是,是因为KPI。联想当时有一个KPI,开发人员每年至少要做一个创新,不然奖金就要打折扣。很多人都把当年的创新做到这个省电产品里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要考虑KPI,还有各方的利益。
所以很多时候,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肯定不是理想主义者,觉得自己只要为用户体验负责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后来怎么办呢?这些创新都保留了,只是为了照顾用户体验,我把这些功能都埋地很深,塞到了三级入口,最后这个事情终于才推进了下去。
所以什么叫专业级的沟通,专业级的理解力,这就是,我希望所有的设计师都能有意识往这方面想一想,学会协调,照顾各方面的利益,真正把事情推进下去。
五年级设计师
到了五年级,动力象限基本上没人看了,其他的象限都在相应增加。五年级设计师真正的溢价点在于行业深度。到了这个阶段,真的想通过设计来改变一些东西的话,需要对行业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没有对行业的了解,对产品的把控,提出来的需求、创新常常是不痛不痒的。
有一次我去深圳的一个保险团队跟他们聊天,了解到他们最痛苦的在于,他们做的很多创新都是表面功夫,很难真正提升转化率。最后复盘的时候发现,这个团队的所有设计师对保险行业的了解不够,只有了解行业,创新才能深入到精髓。
我们深圳有个设计师叫“星夜”,他花了很大的力气来研究金融知识,对于金融几乎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一个懂金融的设计师在这个行业里是无可替代的。
其二,怎么跟老板沟通,这是必备能力。有两个点,一个是要懂互联网的融资逻辑,从老板的角度出发,他一般都是用商业的逻辑跟你PK,他考虑的更多是融资、资金链条。基于商业的保密性,老板不会直接跟你说,作为高级设计师得学会自己破译。
举个例子,老板跟某设计总监说,我们的用户量级不够,开发个新的功能来吸引新的用户参与吧。设计总监会觉得不行,我们现在这个产品都没做到很好,又加新功能,这对用户体验不负责。
其实这就跟互联网的融资逻辑有关了,互联网有三个可以溢价的点,一是用户量,二是市场占有率,三是盈利能力,这三个点哪个突出都能带来溢价。所以回到刚才的对话里,老板的真实逻辑是用户量起来多一点我才能去融资。但是设计总监就没有懂老板的用意,单纯的以为老板不懂用户体验。
第二个点是对于大趋势的判断,说实话这是学不来的,这是长期的积累的结果。大家要养成习惯,多做复盘,慢慢的对于行业的嗅觉就会敏锐起来。
总结
最后来做一个总结,三个阶段的设计师大概都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一年级设计师眼中的设计
理解设计意图,注重设计实现和最后的输出效果
关键词:实现 绘图 美观 规整 规范
三年级设计师眼中的设计
理解产品情况、理解用户场景、根据用户行为反馈进行设计
关键词:场景论证 不同的设计 找到设计突破点
举个例子,大家在使用微信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删除”和“拉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而在交互上我们就会完全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拉黑”之后就收不到对方的信息了,而等把这个人拉回来之后,这个人以前发的信息都是在的。“删除”就不一样了,删除之后这个人再申请加你给你发消息你是看得到的,但是再加之后,以前的消息都没了。
两者背后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拉黑往往是情感的冲动,删除是经过理性的考量的,这就是我们基于对用户行为背后的逻辑本质的分析来重新定义交互的设计。
五年级设计师眼中的设计
为商业目标投资,为用户体验博弈,为产品形态买单
关键词:商业 目标 产品 链路管控 品牌掌控 产品掌控
一个产品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往往是有一个切入点的,这个切入点是最能被用户理解的,最能聚焦的。摩拜最初切入市场的时候口号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一个产品在做商业计划的时候最厉害的形态就是结合了用户的需求和商业链路,所以摩拜的计划书写到最后就是链接人、车、数据、服务。五年级的设计师需要懂这些东西,掌控你的团队,掌控设计的价值观、意图,结合营销的目标定基调,把控所有的链路。把运营、视觉、交互、功能把控在一个点上。
今天就谈这么多,希望对处于不同阶段的设计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