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向阳生长,无所畏惧 ——纽约大学硕士叶苏的留学之路

一白 集创堂
2018年11月30日 01:00
图片
有人说我们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它不属于我们。其实命运就在我们的心中,你得有足够的勇气,才能看到它。我们要自由地书写我们自己的故事,跟随着我们的内心前进,才能找到我们自己的真爱!


这段话来自皮克斯的电影《勇敢传说》,里面的女主人公Merida公主勇敢而善良,还有娴熟的弓箭技巧和一头红头发。

叶苏给我的感觉,就像Merida一样,聪明、勇敢、善良,我们都叫她“小天使”。

图片


“小天使”简介

叶苏

集创堂37期会员,特工局常任负责人

201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专业

目前是纽约大学数字传媒专业在读硕士


从电气专业的本科生到纽约大学传媒专业的硕士,专业的跨度是非常大的,叶苏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呢?我和叶苏的对话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发展方向的选择


1
怎么想到往设计方向转行的?

本科选择“电气”专业其实并不是我的初心,那时候比较懵懂吧,很多事情没想好。后来慢慢发现自己想做设计方面的事情。毕业之后,为了想往设计的方向转,就帮爸爸的公司做了Logo和名片的设计,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设计落地,非常有意思。

2
为什么打算留学?

一般作为学生,我们的选择方向有工作、留学和考研。当时一开始,眼高手低,能力不够,但是还是投了很多大厂的设计岗和运营岗,结果当然是只过了笔试,后面的面试基本没有通过的。

当时怀疑自己是否能找到工作。然后我哥告诉我“你已经是大学生了,不应该考虑是否能找到工作,而是应该想之后这个职业发展的前景怎么样,是否可以对自己有能力的提升、对社会的贡献。”

这句话点醒了我,由于特别想做设计,于是就放弃了去找工作的机会,而是选择去读书。读书有两个选择——留学和考研。比较幸运的是,爸妈愿意支持我,所以就选择了留学。

3
留学申请一般要准备什么材料?

主要是文书和作品集的准备,当时给学校发了封邮件,询问需要准备什么,学校回了封邮件说什么都可以,只要表达清楚设计思维就行。

其他的部分,留学主要需要考虑的点有:费用—前Top20的学校差不多一年要40万,偏乡村一点的学校一年要20、30万;文书和作品集——一些同学可能会考虑找一些留学机构,这里也有些坑,比如当时由于不了解设计这个专业,大四就找了个机构,后来发现,机构找的老师竟然也不是设计这个专业的。这就等于说在信息量上我们是同一级的,他根本帮不到我什么。最后学校是我自己选的,文书也是我自己学的,被坑死了。

想要留学的小伙伴们,你们选择机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多方面获取信息,当心被无良机构坑了。


4
怎么选择学习机构?

其实,当初为了留学,我做了很多调查。大机构的话差不多是30个课时,价格7、8万块钱起步。还有一些是国外学长学姐帮忙修改作品集,价格1-2万。很多同学都喜欢选择大机构,但是有些大机构是没有办法选择老师的,会给你分配一个老师。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之间之前根本就没交流过,匹配度是比较差的。

我当时的选择是报了一个卡耐基学姐的作品集课,但是她主要是教一下作品集的技巧,没有我想要的设计方法和思维。后来偶然发现咱们堂里的课竟然是讲思维和方法论的,果断报了课,一遍跟学姐学习作品集技巧,一遍上堂里的课,完善自己的设计思维和体系。

5
在申请的时候需要哪些能力?

在申请的时候,我觉得最缺的是专业和能力。

对于跨行的话,不用担心,其实在交互设计、人机交互这些专业,会需要多背景的人,因为他们是交叉学科,包括艺术、科学和社会

6
一般面试问什么?

一般问作品集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简单介绍一下,然后问你的亮点,除此之外,国外还比较注重团队合作,例如你在团队里面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该怎么处理,他们会比较关注,还有一些对专业、对学校的认识。

咱们堂里的课有真实项目,我们那一期做的是“第一路演”,我是完完整整地跟下来的,从收集需求、整理需求再到最后的输出。所以面试时候这就成为了优势,毕竟真实项目的复杂程度以及对能力的提升不是虚拟项目可比的。

除此之外,我还是特工局的常任负责人,特工局每个月都会选择一个前沿的、有意思的主题进行研究,包括市场的情况、商业的情况、行业的情况、用户的情况、用户发展趋势等。我前前后后已经做了十几期的特工局报告了,比如“压力与释放研究”、“汽车人机界面设计研究”、“轻奢化妆品新零售研究”等,真的非常开眼界。


设计思维的转变


 设计就像是升级打怪一样,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感触。叶苏对设计有什么理解吗?

一开始我对设计师的理解主要来源于网上,比如不停地改稿、对甲方的吐槽,印象最深就有个段子是“五彩斑斓的黑”。包括一开始帮我爸爸的公司做logo的时候,他都会提到“想要高大上的感觉”,但是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对“高大上”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后来在堂里面学习,才知道一切都是有设计方法的。比如对于“高大上”:我们可以先通过提取关键词“高级的、洗练的、有品位的”,然后在网上找到一些图片,让用户去选择他认为“高级感”的词,接着就可以从中提取元素做出甲方爸爸想要的感觉。这跟我当初设想的“靠感觉和靠天赋”是不一样的,其实设计是一个艺术和科学结合的专业。


现在的在校生活


图片

1
现在的学习氛围和国内的大学比,有什么不同吗?

一个学期做的演示和答辩比我以往的学习生活加起来都多,哈哈。在课堂上老师都会鼓励大家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绝对的答案。

因为我们这个专业人少,所以每个人上课都有发言的机会。我觉得设计这个专业本身就需要你主动表达、善于交流。

这边的作业都是鼓励你自己思考,然后老师尽可能协助你提供资源来给你完成这个想法。

2
平时的生活呢?

虽然只有三门课,但是基本每天都在学习,因为每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作业需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周末会留出一天研究好吃的,逛博物馆,(说着她给我发了一份菜单便签)。

3
还有其他的感触吗?

还有一点我现在的体会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分析一些数字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背景有很多工科出身的,然后想要用艺术的形式来探讨科学。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纯大讲到的“艺术追随科学,形式因于认知”。现在我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了,最开始听到还不是特别理解的。

往期精彩回顾

开堂说|快速成长,无非就是习惯性选择”hard”通关模式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集创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